“加强行业自律,主动维护市场秩序,构建规范有序、创新驱动、互利共赢的石墨产业新生态。”7月22日,在深圳举行的2025中国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发布《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石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倡议书》,呼吁石墨行业要以协同促进合作、以创新谋划未来、以标准提升品质、以合规优化环境、以自律维护秩序,自律自强,共同营造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和行业价值,推动石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一些行业普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价格战和恶性竞争。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部署“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再次强调“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而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石墨产业也概莫能外,在“产量攀升、需求下降、出口锐减、价格下跌、不理性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惨淡经营,在成本线边缘苦苦挣扎,已严重影响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石墨产业同质化恶性竞争日益严重,多数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已经跌至成本线(精粉、球形)。尤其是随着石油焦原料和加工成本的大幅降价,人造石墨价格大幅下降,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的竞争未来将持续增强。”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文利表示,加强石墨行业自律,重塑石墨行业市场竞争力,让石墨产业回归价值本身,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石墨产业发展迅猛短板多
石墨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石墨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矿产资源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保障。近年来,我国石墨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拉动下,发展迅猛,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采选加工产业链。
“石墨是我国极其重要、具有优势的重要矿产资源,石墨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墨对于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能等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会长潘东晖介绍,石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随着科技发展以及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各种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石墨及其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化工、航天、新能源、汽车、储能、国防科工、核工业等多个行业,且石墨烯、纳米管、核石墨、球化石墨、负极材料、膨胀石墨等高性能石墨产品在节能环保、储能、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核工业等高科技行业占比逐年增长,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储量优势和先进的采选技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并建设了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位于深圳光明区的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石墨产业下游的龙头企业,从2010年起,该公司的负极材料出货量已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同时,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围绕石墨烯原材料的制备、应用、检测认证等领域开展攻关,高质量石墨烯粉体、石墨烯复合导热膜等方面正向产业化迈进。还有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以“创新驱动新能源世界进步”为使命,加强石墨新材料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的动力电池及储能解决方案,2025年6月,该公司以365亿元人民币的价值位列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第169位。
然而,并不是所有石墨生产及应用产业都能像上述企业一样,抓住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矿业报记者了解到,我国石墨产业高速发展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和短板,且随着当前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些隐忧和短板的负面效应不断放大,直接导致了石墨生产及应用企业两极分化严重,一些石墨生产及应用企业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已呈现“疲态”并开始慢慢落伍掉队,甚至不得已祭出了低价倾销这个“杀手锏”,制约了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能扩张快低价竞争加剧
在我国,石墨并不是稀缺资源,这也为日益加剧的无序竞争埋下了伏笔。
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石墨资源储量持续上升,我国作为石墨资源丰富的国家,在2024年石墨资源储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末,全球石墨资源储量约2.79亿吨,排名前三位的中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石墨资源储量占全球石墨储量总量的65.2%。最近几年,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的石墨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是全球石墨资源储量增长最快的区域。
我国先天的石墨资源优势、后发的技术优势,为现在的石墨规模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关资料显示,这几年来我国石墨产量持续增长,规模效应十分明显。2022年我国石墨产量124万吨,2023年石墨产量突破130万吨,2024年因部分地方石墨矿山停产整顿及市场需求原因,产量又回落至114万吨,同比下降12.31%。今年以来,因下游产业低位运行、需求端低迷,我国石墨产量仍然延续下行趋势,1—5月份,全国晶质石墨产量33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石墨产业经过多轮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新能源刺激拉动下,石墨产能快速扩张,已经开始严重过剩。“晶质石墨全国现有产能约240-260万吨,其中黑龙江产能180-200万吨,产能快速增长。”王文利分析说,“这几年石墨产能之所以增长过快,主要是受未来增长预期、扩产降低成本、巩固市场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进口石墨也对国内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据了解,我国天然石墨进口主要来源地为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等国家,2019年我国天然石墨进口量达到最高值19.70万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石墨市场造成了误导,并直接导致了国内石墨生产企业对未来石墨市场的误判,致使许多企业盲目扩大石墨产能。
然而,到了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我国石墨进口量大幅降低,2021年逐步恢复后,2022年又由于黑龙江萝北地区环保停产整改,国内产量降低,市场出现缺口,进口量又大幅上升。2023年后,随着国内生产恢复,以及市场需求降低,我国石墨进口量持续下降,2024年我国石墨进口量仅为5.2万吨,降至近年来最低点。
与此同时,我国的石墨出口量近年来也在持续下降。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天然石墨出口19万吨,同比下降14.17%;出口额2.05亿美元,同比下降28.24%。
国内石墨产能的盲目扩张,石墨出口量的大幅降低,以及国外进口石墨的冲击,特别是国内石墨市场需求的萎缩,在这“四重压力叠加”下,我国石墨产业“四面楚歌”,陷入了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跌、生产企业举步维艰的困境。
“目前,钢铁行业停产限产,导致耐火材料开工率不足,开工率仅约50%,导致石墨市场需求疲软;新能源行业增长缓慢,竞争日益惨烈,天然负极材料市场增长乏力,最终导致石墨行业供需竞争、成本与价格竞争日益严重,多数企业已经到了成本线。”王文利进一步举例说,当前,细小鳞片石墨需求不足,价格持续大幅下跌,-194鳞片石墨价格已跌至2400元/吨,有的跌至2350元/吨;球形石墨、负极材料价格持续下滑,同时天然石墨企业之间、天然石墨企业与人造石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呈现白热化,尤其是同质化导致的非理性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以创新重塑行业竞争力
石墨产业要回归行业价值本身,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用创新穿越周期,从过去简单地追求“增量”转变到“提质”上来,依靠科技创新、精研细磨,着力提升石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中国由“石墨大国”向“石墨强国”转变。
“中国石墨产业要实现从‘规模领先’向‘质量领跑’的根本性转变,破局之道是要以创新重塑产业竞争力。特别是要坚信产业链协同共赢、推动石墨绿色产业链建设,坚定全球化布局,坚持技术创新驱动,抢占下一代材料制高点。”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孔东亮表示。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子坤认为,负极材料需同步构建快充、长循环、高安全、回收修复、降本、降碳及AI+材料开发的“七大能力矩阵”。石墨产业需重塑负极行业的创新氛围,支持跨界创新,杜绝简单抄袭和粗糙模仿,共同构建全球知识产权体系,杜绝内卷和价格战,增强全球行业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国家相关部委也在积极推动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近年来,为推进石墨资源高质高效利用和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自然资源部、工信部相继推出了一些新举措,为石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相继出台矿业权出让交易规则、深化矿产资源改革、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等多个文件,对繁荣矿业市场、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增储上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7月1日起施行的新矿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构建新型矿业权管理法律制度,建立矿区生态修复制度,在立法思路上实现了由发展矿业到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这些必将促进石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近年来从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下游应用、完善标准体系三方面着手来推动石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天然石墨、复合材料、次级材料、石墨烯散热材料等开展研发产业化应用,将超高纯石墨、高导热和高导热人工石墨膜等材料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同时,组织编制石墨萤石、有害元素限量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了球形石墨的行业标准,以标准引领石墨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下一步,工信部将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培育,推动培育石墨特色优势企业,进一步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石墨规范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促进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行业组织的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也在积极行动,在加强石墨产业调研,积极为国家有关部委决策提供服务基础上,充分征求石墨上下游企业意见和建议,在2025中国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出了《加强石墨行业自律,促进石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倡议书,用以强化行业自律,防止非理性竞争,促进石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倡议书》指出,促进石墨产业健康有序竞争,是发展非金属矿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树立合作理念,共促上下游协同发展。深刻认识石墨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合作关系,鼓励矿山开采、精深加工、应用端等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意识,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共同打造稳定、高效、协同、安全的石墨产业链。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石墨产业摆脱同质化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企业要聚焦石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与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强化标准引领,推动行业质量提升。支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牵头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制定更高水平的企业标准。各企业以高标准为引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以先进标准带动行业整体质量提升,引导市场良性竞争。要科学管控成本,筑牢企业发展根基。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精细化管理、绿色低碳生产、降低综合能耗物耗等手段,实现科学降本、效率提升。坚决反对以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维护成本构成的真实性和市场价格的公允性,维护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要积极开拓市场,拓宽石墨应用领域。探索石墨材料的新特性和新用途,拓展石墨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核能、航空航天、高端密封散热等新兴和高端领域的应用,拓宽石墨产品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深化政企联合,推动产能科学规划。加强政企沟通,立足资源禀赋、市场现状和产业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避免盲目引进投资,严控新增同质化、低效产能,将资源聚焦于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和绿色转型等方面,共同推动石墨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倡议书》呼吁,要加强行业自律,主动维护市场秩序。企业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将自律要求内化为企业行为准则,倡导以质量、品牌、技术、服务、效率为核心的良性竞争文化,争做诚信经营典范,不做行业生态的破坏者,塑造良好的石墨产业生态,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行业氛围。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前,全球石墨产业正处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塑期,我国石墨产业正经历涅槃重生的变革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新机遇。作为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的核心材料,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多元化市场拓展和绿色环保将成为我国石墨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与方向。”潘东晖最后表示,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将坚持创新引领、应用带动、系统布局,推进开放合作,加快石墨资源有序开发和集约节约利用,做大做强石墨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抵制低价无序竞争 重塑产业市场竞争力, 我国石墨产业到了该“精研细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