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LuoJW
如何选择拉曼光谱的激光波长
拉曼光谱,广泛应用于环境、安检、检验检疫、地质、物理及化学等领域的分析技术
激光波长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拉曼峰的位置与分子的化学结构有关,与激发波长无关。从理论上讲,您可以使用任何激光波长来测试样品。但是不同的激光波长激发样品,拉曼信号强度和噪声会有很大的差别,不合适的激光器会得到很差信噪比,甚至得不到目标物质的拉曼信号。因此,在进行拉曼光谱测试前要选择符合测试需求的激光。
在市面上,532nm、785nm和1064nm这三种波长仍是主流选择。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三种波长的重要性能进行详细对比。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激发效率这一关键差异。
拉曼散射效率与激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λ4。
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拉曼散射效率与激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当激光波长增加时,所需的测量时间也会相应增加。具体来说,532nm波长的激光产生的拉曼强度是785nm波长的4.7倍,而与1064nm波长的相比,更是高达16倍。因此,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了获得相同质量的光谱数据,使用较长波长的激光需要更多的测量时间。
532nm激发波长以其出色的灵敏度著称,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到有效图谱,因而常被用于碳纳米管的分析。同时,它也适用于金属氧化物、矿物以及无机材料的检测。值得一提的是,532nm波长的仪器能够覆盖从65cm-1到4000cm-1的广泛光谱范围,这一特性使得它特别适合于检测那些位于较高拉曼位移区域的目标物,例如在2800cm-1至3700cm-1范围内出现的-NH和-OH官能团。
785nm激发波长因其广泛的适用性和低荧光干扰而备受推崇。这种波长能对90%以上的拉曼活性材料产生有效响应,且单次扫描采集时间短,非常适合各种样品和拉曼信号强度的检测需求。在三个标准波长中,785nm凭借其出色的荧光效应与光谱分辨率的平衡,成为了科研和工业领域的首选。当用于扫描海洛因碱光谱时,785nm激发光因其高分辨率而能揭示更多细节,尽管荧光效应导致基线倾斜,但整体而言,它仍是最受欢迎的激发波长之一。
在多数情况下,选用1064nm激发波长能有效降低荧光效应的影响。以纤维素测量为例,采用785nm和1064nm波长能获取优质光谱,尤其以1064nm的荧光效应最为微弱。相比之下,若使用532nm波长进行测量,由于荧光效应过于显著,将无法对纤维素进行有效测量。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多数情况下,选择1064nm激发波长能够显著降低荧光效应的影响。以纤维素测量为例,通过比较785nm和1064nm波长的测量结果,我们发现1064nm波长下的荧光效应相对较弱,从而能够获取优质的光谱数据。相较之下,若采用532nm波长进行测量,则会因为荧光效应过于明显而无法对纤维素进行准确测量。
◆ 532nm激光
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更深入地轰击样品结构,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荧光,这一特性使其特别适用于对无机材料的测量。
◆ 785nm激光
在保持出色性能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荧光强度,实现了经济性与激发效率的平衡,成为测量大多数化学品时的理想选择。
◆ 1064nm激光
虽然其荧光效应相对较弱,但需要较长的采集时间才能达到足够的信号水平进行分析。这使得它特别适合于测量彩色和深色材料,例如天然产物、染料、油以及彩色聚合物等。
下图总结了拉曼光谱激光波长选择策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并没有一个万能波长的激光器适合所有的材料测试。不同的样品或材料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发波长。这是因为要在尽可能增强拉曼信号的同时,尽量减少荧光信号干扰。荧光是拉曼光谱技术中的一大难题,它的谱峰宽而强,可能会掩盖拉曼信号。组合使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拉曼激发波长,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荧光信号干扰,获得最佳的拉曼信号。
此外,不同的激发波长对材料中的分子振动也会有不同的强度响应。使用单一的激光器,可能会错过更适合其波长的特定振动模式,导致获得的信息不够深入。此外,为了获得良好的信号,有时需要更高的激光功率,当然这也存在烧坏样品的风险。组合使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能够优化各个波长的功率,并尽可能降低样品损坏的风险。
美国出台《COINS法案2024》严控石墨烯技术合作 科技霸权博弈再升级
美国国会通过《2024年全面对外投资国家安全法案》(简称COINS法案2024),禁止对美国制裁名单上的实体进行投资,并明确了禁止投资的特定技术领域。该法案将石墨烯相关技术列入”禁止技术”清单,禁止美国实体与中国在半导体、能源、国防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美国国会于去年底通过《2024 年全面对外投资国家安全法案》(“COINS 法案 2024”),将石墨烯相关技术纳入 “禁止技术” 范畴,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该法案旨在维护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对涉及中国的特定投资和人员实施制裁。在投资禁令方面,美国财政部长有权禁止美国人士在特定 “禁止技术” 领域与 “涵盖外国人士” 进行 “涵盖国家安全交易”,使用石墨烯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就位列其中。这意味着美国人员在石墨烯技术相关的投资、合作等交易活动将受到严格限制。
法案还规定,美国人士在 “禁止技术” 或 “需通报技术” 领域进行相关交易后,必须按规定向财政部长提交书面通报,否则将面临处罚。同时,财政部长需定期向国会委员会提交报告,评估法规执行情况,并与盟友和伙伴国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建立类似的限制机制。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半导体、电子、能源等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美国此举被认为是出于维护自身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试图通过限制投资和交易来阻碍其他国家在石墨烯技术方面的发展。然而,这种单边限制措施不仅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的原则,也对全球科技合作与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担忧。
来源:世说新材
石墨烯传感器正逐步走向市场
传感器技术对于高科技设备和智能设备监控环境至关重要。随着移动设备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传感器已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的进步推动了对小型、低成本、高性能传感器的需求。
这一趋势始于 1990 年至 2020 年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几乎每部手机都集成了加速计、陀螺仪和麦克风等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采用半导体制造方法大批量生产。
石墨烯和其他二维(2D)材料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这些材料可以制造超薄传感器层,提高灵敏度并提供独特的性能。
然而,在证明二维传感器优于现有传感器以及实现可靠的大规模生产方面仍存在挑战。石墨烯旗舰计划(2013-2023 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旨在将先进的二维材料传感器推向市场。最近,《二维材料》(2D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开放存取论文,总结了该计划中不同传感器研究小组的工作及其成功经验,重点是带电子读出功能的二维材料传感器的晶圆级制造。
本文介绍了基于转移和无转移生产二维材料传感器的区别。虽然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二者之间的选择取决于设备类型及其与读出电子设备的系统集成,作者在文中介绍了选择方法。论文还介绍了使用 CMOS 集成电路读出传感器数据的优势,这证明了二维材料传感器与现有制造技术的兼容性,同时也提高了二维材料的技术就绪水平 (TRL),使其更接近工业应用。
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类二维材料传感器的操作、优点和缺点,包括压力传感器、麦克风、气体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使用高端设备进行二维材料传感器的实验室演示可以达到技术就绪水平(TRL)3-4 级,而要达到 TRL 5-6 级或更高,则需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验证。这就需要将传感器、读出电子装置和数据处理集成到便携式原型中。带电子读出功能的晶圆级传感器芯片具有成本低、功耗低和体积小的优势。这些芯片可在印刷电路板上制成小巧的传感器模块,由电池供电,并可通过无线接口和显示器进行增强。下图是这种原型的一个示例,显示了带有电容读出电子元件、Arduino 处理器、显示器和电池的石墨烯压力传感器原型。
图:二维传感器原型
石墨烯发现 20 年后,石墨烯旗舰计划启动 10 多年后,在实现二维材料传感器和晶圆级生产工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Graphenea 公司为传感领域提供了一系列产品,如包含气体、化学和生物传感装置的各种微芯片。通过 Graphenea 卡和盒式磁带等配套产品,可轻松集成到实验装置中。不过,虽然二维材料传感器已经开始小规模生产,但目前还没有大批量(每年 100 万个产品)生产。
图:将二维材料传感器推向市场的路线图
该论文还包含一份提高石墨烯传感器产品 TRL 的路线图。为了推动二维材料传感器的产业化,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提高其技术就绪水平(TRL)。主要挑战包括证明二维传感器的性能优于现有传感器,以及开发具有成本效益、可扩展的生产工艺。原型的迭代测试和优化将有助于改进设计和生产方法,加快大型半导体和传感器公司的采用。
弥合学术研究与工业产品开发之间的差距是一项重大挑战。公司倾向于将风险降到最低,只有在大学或初创公司展示出强大的传感器性能后,才会对二维传感器技术进行大量投资。一旦缩小了这一差距,二维传感器就能在智能设备中广泛应用,从而加快其普及速度。
二维传感器可以取代当前的传感器,以更低的成本和功耗更可靠地检测更小的信号。它们还能实现新的测量技术,如单分子检测,从而带来新的应用。例如,利用生物传感器检测植物病害,利用气体传感器进行健康监测,以及利用生物识别传感器进行个人身份识别。
最终,经人工智能增强的二维传感器可集成到物联网应用、传感器网络、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技术中。高密度传感器的部署将改善环境监测,有利于农业和医疗保健,并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等社会挑战。因此,二维材料传感器研究有望继续发展并改善我们的生活。
Towards wafer-scale 2D material sensors: DOI: 10.1088/2053-1583/adac73
来源:Graphenea
三明科技:关于征集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面向全市公开征集优秀科技成果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目的
聚焦我市11条特色产业链发展方向,挖掘具有产业化潜力的科技成果和亟需技术赋能的场景需求,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场景需求的有效对接,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应用倒逼研发”的良性机制。
二、征集范围和内容
(一)优秀科技成果
1.领域范围: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具有明确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优先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以及对三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
2.成果形式:可解决行业共性难题的核心技术、工艺或装备;已完成中试或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的成熟技术成果。
3.填报要求:需说明成果的技术先进性、成熟度、应用领域及转化需求等。
(二)科技创新应用场景
1.场景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医疗健康、现代农业、数字政务等领域中亟需技术赋能的场景需求。
2.场景要求:聚焦行业痛点或民生需求,具有明确的技术应用目标和实施基础;鼓励开放共享场景资源,提出技术合作需求(如技术攻关、解决方案定制等)。
3.填报要求:需描述场景背景、技术需求、预期目标及合作意向等。
三、征集对象和要求
1.申报单位需为三明市内注册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
2.成果需知识产权明晰,无法律纠纷;
3.应用场景需具备可实施性,申报单位需具备场景建设的资源条件。
四、申报程序
(一)材料提交:申报单位填写《优秀科技成果申报表》(附件1)或《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申报表》(附件2)。一个单位可申报多项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经所在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审核推荐,将纸质材料一式一份寄送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社会发展科技科。高校、科研院所可直接将材料寄送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社会发展科技科。同时将材料电子版发送至邮箱:yyy6636@126.com(邮件主题注明“单位名称+成果/场景申报”)。
(二)申报截止时间:2025年3月31日。
五、支持措施
(一)对接服务:入选的成果和场景将纳入“三明市科技成果转化库”“三明市应用场景发布清单”,优先推荐参加我市举办的重点产业对接会、科技成果对接会、场景发布会、投融资路演等活动。
(二)项目支持:对于对接成功落地转化的优质项目,优先给予市级科技计划立项支持,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择优支持一批创新程度高、应用价值大、示范效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场景项目。
(三)宣传推广:通过政府平台、媒体渠道进行典型案例宣传。
六、联系咨询方式
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社会发展科技科
联系人:游晓军
联系电话:0598-8590851
附件:
三明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2月25日
大规模连续生产石墨烯,实现进一步工业应用
开发低成本、环保型石墨烯制备方法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关键。电化学剥离法是一种新兴的石墨烯制备方法,但目前仍局限于烧杯级研究,缺乏大规模生产策略/设备。广西师范大学Youguo Huang、Qingyu Li、Juantao Jiang等研究人员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期刊发表名为“A Continuous and Safe Strategy for Large-Scale Graphene Production by Electrochemical Exfoliation–Flexible Encapsulation Strategy and Array Electrolyzer”的论文,研究提出了一种柔性封装策略来设计阳极/阴极电极,并开发了一种阵列电解槽来确保石墨烯的连续安全生产,以进行中试规模验证。
柔性封装策略可有效提高剥离效率和石墨烯产率,分别达到 98.6% 和 39.6%(层数≤7,97%),低 ID/IG 比为 0.22,高 C/O 比为 16.9。在放大生产过程中,由于高温促进了羟基自由基的形成和石墨尺寸增大导致的尖端效应,出现了严重的碳腐蚀现象。H2O→OH 路线和 SO42- → S2O82- → SO4– → OH 路线都促进了羟基自由基的形成并导致碳腐蚀。当电解液温度从 70 ℃ 降到 30 ℃ 时,平均碳腐蚀率从 75% 显著下降到 46.7%。这项工作中的石墨烯电化学剥离规模化生产证明了柔性封装策略和阵列电解槽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展示了巨大的潜力。
图1.石墨阳极电极、阴极电极和阵列电解槽的示意图,用于通过电化学剥离放大生产石墨烯。
图2. (a)裸阴极/阳极、(c)封装阳极、(e)封装阴极/阳极剥离后的光学图像以及相应的(b、d、f)电解质;(g)电解质温度曲线,(h)电流随时间曲线;以及(i)不同电极的剥离效率和(j)石墨烯产率。
图3. (a)石墨烯产品的XRD图谱,(b)拉曼光谱,(c) FT-IR光谱,(d) XPS高分辨率c1s光谱,分别来自裸阴极/阳极、封装阳极和封装阴极/阳极电极。
图4、(a)实时电压曲线,(b)不同剥离时间下石墨箔表面接触角,(c)实时电流曲线,(d)剥离效率和石墨烯产率,(e)石墨烯XRD谱,(f)不同输入电流下的实时电解质温度。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钠电池。研发高性能硬碳、筛分型碳等负极材料及高容量正极材料,聚焦长寿命、高比能、宽温域、高功率发展方向,推动大规模钠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攻关,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液流电池。开展液流电池电堆、双极板、电解液、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技术攻关,提升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经济性。
超级电容器。支持高电压电解液、高导电石墨烯、高性能隔膜等新型材料技术创新,开展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电极制备、高效预嵌锂等技术攻关,发展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超级电容器。
铅碳电池。开展新型复合材料板栅、高导电性多孔炭材料等技术攻关,支持低铅含量、高比能、长寿命铅碳电池产品研发。
飞轮储能。提升高速旋转环境下轴承可靠性、承载力,突破高强度、低密度、长寿命转子材料技术。
压缩空气储能。研发大流量高效压缩机,提升大膨胀比、高可靠透平膨胀机供给能力,布局大容量、高密封性储气设施、高效储热装备、新工质低阻高效换热器,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其他技术。前瞻布局开发水系锌离子电池、水系铁镍电池、镁离子电池、熔融盐铝电池、镍氢电池等新体系电化学储能技术。推动储热、储冷等新型物理储能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
先进结构设计。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鼓励高效率结构创新,发展紧凑可靠的低阻抗高效连接技术,推动智能组串、高压直流等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
精细化电池管理。发展系统级主动均衡技术,探索基于端边云架构的先进储能系统高效高精度管理技术。围绕大规模储能系统开展高精度智能传感技术攻关,开发适用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设计与评估技术。
高性能变流器。面向1500V以上高电压应用需求,开展高能效、高能量利用率高压级联技术攻关。突破变流器极端工况过载能力支撑技术、构网和跟网控制高效切换技术,加快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控制系统和设备级能量管理系统一体化设计技术开发,提升新型储能电站有功、无功支撑能力。
高效热管理。围绕提升电池热性能感知和预测精度,研发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热管冷却等多种高效先进热管理技术,突破结构紧凑、导热性能优异的热管理结构设计技术。
智能化能量管理。突破基于指令跟踪、平滑出力等多种模式的调度策略优化技术、多设备协同优化控制和构网控制技术。开发储能调节能力评估与智能调度决策系统。建设面向区域电网综合应用的分布式储能资源协同聚合调控平台。
高性能器件和预制舱。研发新型储能系统用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IGBT器件,支持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驱动控制关键技术和标准化高强度预制舱技术攻关。
本征安全技术。围绕提升储能电池环境适应性和热稳定性,开发强热稳定性正极和低膨胀负极材料、高强度耐高温隔膜、温敏性阻燃材料等先进高安全材料,突破压力容器全生命周期安全技术,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提升本征安全性能。
主动安全预警技术。发展基于电压、温度、荷电状态、变化率等运行关键参数智能传感器,结合先进算法开发高精度储能系统安全故障预判和诊断技术、储能电池热失控预警技术、储能电池状态和残值评估技术及相关验证技术。
高效安全防护技术。聚焦热蔓延抑制目标,开发高效清洁抗复燃灭火介质,单体和模组间热传导阻隔技术,高效环保冷却及灭火设备。
安全性能评估技术。提升新型储能系统、分级安全管理优化技术,研发全工况模拟及安全可靠性试验技术、新型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态势智能评估技术、新型储能产品加速老化测试技术。
信息来源:工信微报
天津大学研发可控手性石墨烯卷为自旋电子学开辟新路径
中新网天津2月25日电 (记者 孙玲玲)记者25日从天津大学获悉,日前,该校胡文平教授、雷圣宾教授、李奇峰教授和沈永涛副教授联合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石蜡辅助浸入法”的新技术,成功制备出具有可控手性的石墨烯卷,为二维材料的手性调控及其在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全新思路。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材料科学领域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未来量子计算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材料》。
将石墨烯加入铜,出现前所未有的电气性能,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突破性进展!
石墨烯作为铜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相,近年来在提升材料性能及工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种全新的高电导率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开始在线缆行业推广,已经有高速裸线工厂在验证其性能,其设计理论是石墨烯+铜,具有高导电率(57-59 MS/M)和高稳定性,而石墨烯的电导率高达100 MS/M,LTDF石墨烯的电导率比铜高出近70%,因此,以铜为基体、以石墨烯为增强相,制得的高导电性、高导热性、超高强度及电磁屏蔽性能优良的“超级铜”正越来越受到科研界和产业界的青睐。最新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突破性进展,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的一个研究团队将石墨烯这种碳基材料添加到电铜中,发现它能够在不降低电导率的情况下,减少金属的电阻温度系数,这一成果有望带来电气效率的提升。
电阻温度系数解释了为什么铜线在通电时会发热,它是金属导电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金属温度过高,其导电性通常会降低。这一发现是在科学家们多年研究如何通过添加其他材料来增加金属导电性,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取得的,这也颠覆了关于金属作为导体行为的传统科学认知。
铜(Cu)因其优良的导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机、发电机、建筑电线、充电器、变压器和电气接触等领域。随着对电气化和能源效率要求的提高,需要开发出比现有铜合金(如C10100和C11000)具有更高电性能的材料。来自PNNL的科学家们在《Materials & Design》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剪切辅助加工和挤出(ShAPE)技术制造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性能上取得了显著提升。具体而言,添加18ppm的石墨烯能够使C11000合金的电阻温度系数(TCR)降低近11%,研究人员发现,这一降低并没有减少材料在室温下的电导率。“我们证明了片状和团簇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制造出更适合高温运行的更好导体。”PNNL 的材料科学家、参与该研究的 Kappagantula 说。
图:(a)摩擦系数(CoF)随滑动时间的变化;(b)仅铜和铜-石墨烯(Cu-Gr)原料箔的磨损深度随磨损宽度的变化,这些原料箔用于制造各种ShAPE铜-石墨烯复合材料
图:(a)电阻温度系数(TCR)和(b)ShAPE仅铜及铜-石墨烯(Cu-Gr,简称CuG)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石墨烯(Gr)含量的变化

另一个潜在的用例是将电力输送到家庭和企业的输电线路,这些线路通常由铜制成。使用这种复合材料制成的电线可以在全球城市对电力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提供更高的效率。
研究人员计划继续定制铜 – 石墨烯材料,同时测试厚度约为美国一分钱硬币,即 1.5 毫米的用该材料制成的电线。在实验中,他们将测量其他关键属性,如强度、疲劳、腐蚀和耐磨性,以测试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
来源:公众号·线缆行业朋友圈分享
CGIA:关于征集2025年度石墨烯标准新项目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及相关单位:
石墨烯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光学、电学、热学、力学性质以及超大比表面积、层状可滑动结构等结构特性,在电子器件、新能源、复合材料、大健康医疗和国防军工等众领域展现出可喜的应用价值。一批石墨烯应用产品实现了市场突破,在重要装备、重大工程、环境治理、节能减排以及标志性民生产品领域得到了市场化应用。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中关村华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致力于石墨烯等纳米新材料团体标准的创制工作,现已成为国内石墨烯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最早、参与人数最多、最具行业影响力的团体标准组织。为推动石墨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石墨烯标准体系,现面向社会征集2025年石墨烯相关标准新项目。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
1.石墨烯材料相关标准。围绕石墨烯材料的特性参数表征方法、制备工艺、材料规范、绿色制造等。
2.石墨烯应用产品相关标准。围绕石墨烯在各应用领域的产品建立产品标准、关键性能参数检测方法、应用指南、绿色制造等。
3.石墨烯企业评价相关标准。围绕企业的创新、品牌、信用等建立相关评价标准。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具备技术研发、检测验证及产业应用基础的相关单位或个人,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2.申报材料:需提交《2025年度石墨烯标准新项目申报书》(格式见附件,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3.申报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能反映石墨烯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
三、申报流程
1.本申报常年有效。请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电子版发送standard@c-gia.org。邮件主题请注明“2025年度石墨烯标准新项目申报-[申报单位名称] – [项目名称]”。纸质材料加盖公章后寄送至联盟办公室。
2.审查:联盟将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联盟将按照《中关村华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进行立项评审,立项后按程序组织制定。
四、联系方式
中关村华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标准评价部:戎老师 李老师
联 系 电 话:13681575663 13691342491
电 子 邮 箱:standard@c-gia.org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北苑万达广场A座504
中关村华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25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