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Nature\Science上的锂电池成果

1:固态电解质最新成果 登上Science!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创新研究所全固态电池研究中心Ryoji Kanno教授团队利用高熵材料的特性,通过增加已知锂超离子导体的组成复杂性来设计了一种高离子导电的固态电解质,以消除离子迁移的障碍,同时保持超离子导电的结构框架。合成的具有组成复杂性的相显示出改进的离子导电性能。证明了这种高导电固态电解质能够在室温下对厚锂离子电池阴极进行充放电,因此具有改变传统电池配置的潜力。相关成果以“A lithium superionic conductor for millimeter-thick battery electrode”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2:Science:锂空气电池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lireza Kondori,Larry A. Curtiss,Mohammad Asadi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基于氧化锂(Li2O)形成的锂空气电池理论上可以提供与汽油相当的能量密度。氧化锂的形成涉及四电子反应,这比分别产生超氧化物锂(LiO2)和过氧化锂(Li2O2)的单电子和双电子反应过程更难实现。研究团队通过使用基于嵌入改性聚环氧乙烷聚合物基体中的Li10GeP2S12纳米颗粒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Li2O是室温固态锂空气电池的主要产品。该电池可在低极化间隙下充电1000次,并可高速率运行。研究成果以A room temperature rechargeable Li2O-based lithium-air battery enabled by a solid electrolyte为题发表于Science。

3:王春生锂电池成果  再发Nature!!!

美国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等人(共同通讯作者)在正极测采用不同重量比的Bi和Mg粉体球磨法合成了不同成分的Mg-Bi合金(MgxBi84;x=0、2、8、16、24)。由于Mg16Bi84使Li6PS5Cl在1.9 mA cm2和1.9 mAh cm2下达到最高的临界电流密度(CCD),选择它来研究Li沉积/剥离活化过程中的Mg迁移过程。Mg16Bi84负极夹层的优点包括:LiMgSx SEI的形成保护了Li6PS5Cl免受还原,并将Li6PS5Cl电解质与Li3Bi层紧密接触;同时,Mg向锂负极的迁移将Li3Bi层粘结到锂负极,在高容量容量时在多孔Li3Bi层的孔中沉积,有效地缓解Li沉积/剥离过程中的应力变化,降低了堆积压力;Li3Bi/Li6PS5Cl界面的高电位(约0.7 V)进一步稳定了Li6PS5Cl电解质,加速了Mg的迁移。更加重要的一点是,Li3Bi的高离子/电子电导率确保了Li沉积在Li3Bi/Li界面上,而不是在Li3Bi/Li6PS5Cl界面上。在正极侧,作者使用一种富氟(F)的界面层,其中F阴离子能够在4.3V时从NMC811表面层迁移到NMC811体相中,从而使得表明涂覆转化为F掺杂,最终使得NMC811从表面到体相的材料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即使在2.5 MPa的低堆叠压力下也能实现极其优异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rface design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4:厦门大学最新Nature!!!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廖洪钢教授、孙世刚院士团队,与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院士团队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徐桂良、Khalil Amine研究员团队在液体电池内构建了一个Li-S纳米电池,并结合电化学透射电子显微镜(EC-TEM),在醚类电解质内实现了对电极表面LiPSs演变的高分辨率实时观察。研究表明,活性中心将可溶性LiPSs聚集成类似液滴的密集相,并引发了非平衡纳米晶/无定形Li2S的瞬时沉积,而不是传统的逐步转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指出,聚集诱导的相变是由于活性中心与LiPSs液滴状密集之间的远程静电相互作用和集体电荷转移行为而导致的。

由于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锂-硫(Li-S)电池被认为是先进能源存储系统的有希望的候选者。尽管在抑制锂硫化物长期存在的“穿梭效应”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在纳米尺度上理解锂硫化物的界面反应仍然难以捉摸。研究团队使用原位液体电池电化学透射电子显微镜,直接可视化了锂硫化物在电极表面的原子尺度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捕捉到了锂硫化物在纳米团簇活性中心固定表面上发生的出乎意料的聚集诱导的集体电荷转移。它进一步导致了从浓密的锂硫化物液相瞬间沉积出非平衡的Li2S纳米晶体。在没有活性中心的介入的情况下,反应遵循了经典的单分子途径,锂硫化物逐步转化为Li2S2和Li2S。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活性中心与锂硫化物之间的远程静电相互作用促进了由Li+和Sn2−(2 < n ≤ 6)组成的密集相的形成,密集相中的集体电荷转移也被从头分子动力学模拟所验证。这种集体界面反应路径揭示了一种新的转化机制,深化了对Li-S电池的基本理解。相关研究成果以“Visualizing interfacial collective reaction behaviour of Li–S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周诗远,以及北京化工大学的施杰博士。

5:UCLA李煜章最新Nature!!!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李煜章教授课题组通过在超快沉积电流密度下超过SEI膜的形成速度来解耦这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同时也避免了质量传输的限制。通过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本工作发现一旦SEI不再影响锂金属的沉积行为,Li金属将不再沉积为的枝晶状,而是形成了完美的菱形十二面体形貌,这与电解质化学或集流体基底无关。本工作提出了一种脉冲电流源协议,通过利用Li菱形十二面体作为成核种子来克服这种失效模式,从而实现了致密Li的后续生长,提高了电池性能。虽然在过去的研究中,锂沉积和SEI膜的形成一直是紧密相连的,但本工作的实验方法为从根本上理解这些相互解耦的过程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为设计更好的电池带来了新的见解。相关论文以题为“Ultrafast deposition of faceted lithium polyhedra by outpacing SEI formation”发表在Nature上。

6:固态电池最新Nature!!! 一作已入职宁德时代

英国牛津大学Peter G. Bruce、T. James Marrow、 Charles W. Monroe教授课题组基于对全固态电池枝晶过程的多尺度多手段表征与原位追踪,提出了新的全固态电池枝晶理论,将全固态电池的枝晶短路过程分为引发和扩张两个不同的阶段,并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其中枝晶的引发产生于锂在与Li/SE界面连通的近界面孔洞(缺陷)的沉积,在孔洞填满后将锂挤出的过程中,过大电流密度使得锂作为粘塑流体的流动过程产生极大的内部应力,从而引发电解质碎裂。而锂枝晶的扩张过程是一个锂枝晶在沉积的动态过程中从枝晶裂纹的尾部将固态电解质楔开(wedge open)的过程。枝晶的引发取决于固态电解质晶界的局部断裂强度、孔洞的尺寸、分布密度、及电流密度;而枝晶的扩张过程取决于固态电解质的宏观断裂韧性,枝晶在裂纹中的分布情况,电流密度,以及充电过程的面容量。根据锂金属在枝晶引发阶段与扩张阶段力学环境的差异,引发与扩张阶段对固态电池外部压力的敏感性截然不同。只有较大的压力才会大幅影响枝晶的引发过程,但枝晶的扩张过程却对外部压力非常敏感。降低外部压力可以显著抑制枝晶的扩张阶段,即使在枝晶引发的状态下也可以大幅延后固态电池的短路。研究成果以“Dendrit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lithium metal 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Nature。宁子杨、李冠辰、Dominic Melvin共同一作。

7:STXM研究锂电池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rtin Z. Bazant教授等人工作表明表明,可以从碳包覆的磷酸铁锂纳米颗粒的原位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STXM)图像中了解到非均相反应动力学。将STXM图像的大型数据集与热力学一致的电化学相场模型、偏微分方程(PDE)约束优化和不确定性量化相结合,研究团队提取了自由能级图和反应动力学,并验证了它们与理论模型的一致性,还了解了反应速率的空间异质性,这与通过俄歇电子显微镜(AEM)获得的碳涂层厚度分布非常匹配。在180000个图像像素中,与学习模型的平均差异非常小(<7%),与实验噪声相当。研究结果为学习传统实验方法无法达到的非平衡材料性质开辟了可能性,并为表征和优化非均匀反应表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无损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以“Learning heterogeneous reaction kinetics from X-ray videos pixel by pixel”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8:18650电池也能发Nature!

伦敦大学学院的Shearing教授利用先进的XRD方法对高速运行的锂离子18650电池进行了充电状态、机械应变和温度的表征。他们观察到不同电池类型和电流条件下的内部温度变化,并发现充电协议对温度升高有重要影响。这项研究为解决与温度相关的电池问题提供了设计缓解措施的可能性,从而改善高速电动汽车应用中的热管理。相关成果以 “Mapping internal temperatures during high-rate battery applications” 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这项创新性研究通过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创新性地表征了高速运行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状态、机械应变和温度分布,为高速电动汽车应用中的热管理提供了改进的机会。

 

原文链接:回顾:2023年Nature\Science上的锂电池成果

碳气凝胶:科技前沿的神奇材料,开启未来应用新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气凝胶,这一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超低密度的宏观固体材料,如今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新星。它的大部分是通过凝胶-溶胶法制备湿凝胶,当湿凝胶中的溶剂被逐渐去除,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气凝胶。碳气凝胶,更是这一领域的翘楚。

碳气凝胶分类
根据碳气凝胶的原料来源,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类:石墨基碳气凝胶、有机碳气凝胶和杂化碳气凝胶。

  • 石墨基碳气凝胶,如石墨烯气凝胶和碳纳米管气凝胶,是利用适当的组装工艺,将石墨碳材料直接组装成三维的气凝胶结构。这类碳气凝胶材料因其高度的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器件和传感器中。
  • 有机碳气凝胶,其前驱体材料为有机物,经过高温碳化后,有机物转化为碳材料,再通过组装工艺形成三维多孔结构。这类碳气凝胶主要可分为生物质碳气凝胶和聚合物基碳气凝胶两大类。它们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和独特的结构特性,因此在环保、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杂化碳气凝胶,是近年来碳气凝胶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通过引入有机基团或者高分子聚合物,可以调节控制各组分之间的比例,从而优化单一组分碳气凝胶材料存在的脆性大、易潮解、柔韧性差等问题。杂化碳气凝胶在保持优异性能的同时,实现了不同材料之间的功能互补,为碳气凝胶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碳气凝胶制备方法
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冰模板法是目前制备碳气凝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工艺,其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纯度高。该方法制备的碳气凝胶孔径一般分布较窄,孔结构较为有序。溶胶凝胶法一般包括五个步骤:溶胶配制、凝胶老化、溶剂交换、干燥和碳化。其中,干燥工艺如超临界干燥、冷冻干燥和常压干燥等,对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 水热法通常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内进行,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并加入交联剂使含碳前驱体与溶剂液体发生化学反应,通过自组装工艺生成三维多孔碳气凝胶材料。该方法是目前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材料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在气态条件下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在衬底或催化剂表面生成固态沉积物的方法。此法也是制备碳气凝胶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
  • 冰模板法也被称为“冷冻浇铸法”,利用冰冻过程中形成的冰晶作为模板制备多孔材料。
    这些方法为碳气凝胶的制备提供了多种选择,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制备。

碳气凝胶应用

  • 吸油材料 :相较传统吸附剂,碳气凝胶材料具有质轻、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解吸简单以及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其在污水处理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 超级电容器:碳气凝胶材料保持了碳材料高的导电性,因此其被广泛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此外,其丰富的孔隙率、高的表面积和三维交联的多孔结构能够有效缩短电子/离子传输路径,进而表现出高的电化学性能。
  • 隔热绝热材料:碳气凝胶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在惰性气氛下 2800 ℃时仍能保持三维多孔结构。而且,碳气凝胶材料丰富的孔结构赋予其超低的导热系数。因此,碳气凝胶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高性能隔热绝热材料。
  • 催化剂载体或催化剂:碳气凝胶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电化学性能稳定以及导电性优良等特点,常被用作燃料电池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材料。
  • 吸波材料:高性能的吸波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从而使电磁波能够最大程度进入材料内部实现 衰减。碳气凝胶的高孔隙率使得其内部绝大部分为空气,具有较高的阻抗匹配特性。此外,其独特的多孔结构能够使电磁波进行多重反射,有效延长电磁波的传输路径,从而更充分的耗散电磁波。
  • 光热转化:碳气凝胶材料以其优异的导热性、导电性、宽的光吸收范围、高比表面积等优点,在光热转化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 柔性传感器:碳气凝胶作为传感材料,其高比表面积和相互连通的孔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被功能化的活性位点,加快电子转移,并为目标分析物的吸附和运输提供适宜的通道,从而提供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传感特性。此外,具有优异柔韧性和压缩稳定性的碳气凝胶材料,被广泛用作柔性传感器件以及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功能材料。

总结
总的来说,碳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材料,其制备和应用领域都在不断拓展和创新。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碳气凝胶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graphene.tv/20231219108718/

工信部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含多种石墨和石墨烯新材料

12月22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工信部原函〔2021〕384号)同时废止。其中前沿材料领域支持石墨烯散热材料、涂布法制备石墨烯电热膜、石墨烯导热复合材料、石墨烯改性发泡材料、石墨烯改性润滑材料、石墨烯防爆电伴热膜材料等。 

此外,碳纳米管、高导热人工石墨膜、高性能石墨密封材料等也在目录之列。

 

链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通告 

三明市科学技术局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专项项目的通知

石墨园各有关单位:

转发《三明市科学技术局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专项项目的通知》,我院共可申报3个项目,园区各有关单位有意于我院联合申报该项目,请与技术开发中心罗主任联系(电话18350862598)协商申报事宜。

 

原文如下:

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我市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根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部署,决定开展2023年度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方向

  支持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永清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明市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三明分院,围绕解决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石墨烯、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难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服务系统开发应用。

  二、申报要求

  (一)项目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单位牵头申报,高校院所、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已获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的项目不能重复申报。

  (二)每个平台申报项目数不超过3项。

  (三)每个项目申请资助额度不超过30万元,若项目实际资助经费未达到申请额度,差额部分由项目申报单位、合作单位自筹解决。

  (四)项目负责人应为平台负责人或科技人员,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

  (五)申报项目应在附件中提交合作协议,协议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及分工、知识产权权属、经费筹措及资助经费分配等。

  (六)各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三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三明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要求,编制科技项目经费预算(包含项目各合作单位经费预算)。

  (七)申报项目研发起始时间为2023年10月,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

  三、其他事项

  (一)项目申报截止时间2023年11月23日,逾期不予受理。

  (二)项目申报通知、申请书(格式)可登录三明市科学技术局网站(网址:http://kjj.sm.gov.cn/)“通知公告”栏下载。

  (三)各申报单位应在申报截止时间前,将项目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一式六份报送或邮寄至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科技局窗口,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

  (四)对因未按本通知要求申报,形式审查不通过的项目,将不再受理该项目补充材料或其他项目补充申报。

  (五)联系方式:

  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科技局窗口

  联系人:黄志飞,电话:0598-7500106

  电子邮箱:smkjjzwzx@163.com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江滨北路11号三明市行政服务中心2楼社会事务综合窗口(市科技局)

  附件:2023年度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专项项目申请书(格式)

三明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