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领导带队参加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

4月10日-12日,永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朱昶凯带队参加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并开展新型碳材料产业考察对接,市领导林海、龚祖清参加。

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性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此次论坛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等100余位石墨烯领域和储能领域的世界知名科学家、产业界人士作公开演讲,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出席开幕式。

朱昶凯受邀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永安是一座潜力无限的“烯望之城”,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与产业基础,已形成极具竞争力的石墨烯全产业链生态。永安矿产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广阔、政策机遇叠加、科创活力强劲,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多到永安交流考察,多提宝贵意见,为永安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永安市领导带队参加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

论坛期间,永安市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召开石墨和石墨烯暨四链融合产业技术交流对接会。会上,受邀的5位石墨和石墨烯领域专家、企业家介绍了石墨烯研究成果和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对我市新型碳材料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就项目合作意向展开深入交流。

永安市领导带队参加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

参会期间,朱昶凯还带队开展新型碳材料产业考察对接活动,落实市委招商引资工作部署,走访了贝特瑞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和欣旺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朱昶凯诚挚邀请企业多到永安考察交流,选择更多好项目落地永安,共同参与和推动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的发展。

来源:今日永安网微信公众号

永翔集团赴深圳参加第十二届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第一届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并开展新型碳材料产业考察对接

4月10日-12日,永翔集团赴深圳参加2025第十二届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第一届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

       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性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此次论坛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等100余位石墨烯领域和储能领域的世界知名科学家、产业界人士作公开演讲,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出席开幕式。

        论坛期间,永安市代表团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召开石墨和石墨烯暨四链融合产业技术交流对接会。会上,受邀的5位石墨和石墨烯领域专家、企业家介绍了石墨烯研究成果和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对我市新型碳材料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就项目合作意向展开深入交流。

        参会期间,永翔集团还参加了新型碳材料产业考察对接活动,走访了贝特瑞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和欣旺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了解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与发展方向、新能源储能电池储能电芯领域及拥有强大Pack、BMS、EMS工艺等集成系统方面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

      会议结束,永翔集团也诚挚邀请各企业到永安考察交流,争取让更多好项目落地永安,助力和推动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永翔集团微信公众号

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在深圳顺利开幕

4月12日,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指导及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深圳市科学技术学会支持下,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深圳盖姆石墨烯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在深圳盛大启幕。深圳理工大学成会明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文才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刘碧录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本次论坛邀请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李宝华、中共永安市委副书记、永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朱昶凯作开幕致辞。在热烈的掌声中,由康飞宇教授宣布论坛正式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教授,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成均馆大学李永熙(Young Hee Lee)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段镶锋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冯新亮教授,北京大学刘开辉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Ki Kang Kim教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所Stephan Roche教授,意大利BeDimensional公司 Francesco Bonaccorso教授,还有深圳市科技创新局邵钢副局长、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材料工业处刘鹏处长、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处徐均伟副处长、以及其他地区的政府相关领导,还有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师、学生和企业代表5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在深圳顺利开幕

会议现场照片

开幕式上,李宝华教授首先对参会的各位院士专家、企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到,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正以超强导电性、超高机械强度等突破性特性,成为撬动半导体革新、超高密度储能和柔性电子等战略产业的关键杠杆,引领全球产业变革。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依托清华大学学科优势,重点布局包含材料科学在内的”6+1″前沿领域,其中材料研究院已形成特色发展优势,其牵头成立的国家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是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以前三甲成绩在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期待通过此次活动交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朱昶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 永安是一座潜力无限的”烯望之城”,2024年石墨全产业链产值超30亿元,税收增长36.5%。目前拥有福建最大微晶石墨储量(超9000万吨),已经建成16亿元产业园及13万㎡孵化中心。未来将深化浦永合作,布局省级重点产业链,打造”一中心两平台”科创体系,通过政策引领和产学研协同,为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希望借助深圳论坛契机,诚邀全球专家共谋新材料发展新路径。

本次大会为期3天,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石墨烯发现人、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薛其坤院士、高鸿钧院士、李永熙教授,段镶锋教授、冯新亮教授、刘开辉教授将带来7场精彩的大会报告。12日开幕式结束后,薛其坤院士作了题为《镍酸盐薄膜在40 K以上表现常压超导性》的大会报告,李永熙教授作了题为《范德瓦尔斯半导体最新进展》的大会报告,高鸿钧院士作了题为《二维原子/分子晶体的原子级精确调控及其物性》的大会报告,段镶锋教授教授作了题为《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与超晶格:超越二维的无键/无边界设计》的大会报告。康飞宇教授、任文才研究员依次主持大会报告。

12日下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作了题为《未来世界的材料》的大会报告。

13日下午,冯新亮院士将以《有机二维晶体的电子和量子性能》为题进行大会报告分享,刘开辉教授以《界面处厚二维材料生长》为题进行大会报告分享。

12-13号,本届论坛还将围绕“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物理与器件”、“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能源与环境应用”、“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其它应用与产业化”、“2DM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五个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范畴的分论坛展开讨论,五大分论坛内容详实丰富,学术氛围浓厚,来自世界各地的石墨烯等二维材料领域的世界知名科学家和产业界人士为论坛作特邀报告,多维度探讨石墨烯、二维材料等新型纳米材料在众多领域的广阔前景,展示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各项先进成果,共同探索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制备与表征、器件应用和其它应用。会议期间,还将举办2DM颁奖典礼,以表彰在新材料领域潜心研究、勤奋钻研的科研学者新锐,激励新生代科研力量。敬请期待关注!

本次论坛旨在推进世界范围内石墨烯、二维材料等新型纳米材料的学术交流和产业化进程,为国内外杰出科学家与企业家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石墨烯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迅速发展。论坛采用专业论坛报告、产业技术交流对话、优秀成果海报展示、石墨烯相关产品展览相结合的形式,持续开展学术交流、政策研讨、标准制定、技术成果展示和产业合作。此次论坛吸引了100余位石墨烯领域和储能领域的世界知名科学家和产业界人士作公开演讲,来自中国、美国、欧洲、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家高校、科研机构和超过50家企业的参会代表超500人参会。

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性论坛,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已成为全球新材料领域产学研融合的标杆平台,展示着无限可能的未来!论坛汇聚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界及产业界专家,依托深圳电子信息与新能源产业集群势能,聚焦石墨烯在能源器件、柔性电子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加速推动深圳市石墨烯等新材料前沿技术探索和产业应用开发进程,将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材料创新版图中的战略支点地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动能。

依赖进口,石墨在美国对等关税中被豁免

据报道,根据2025年4月5日白宫发布的22页豁免清单,石墨被列入不受34%对等关税影响的矿物类目。美国约80%的稀土和石墨依赖中国进口,而石墨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料,其供应链稳定性对美国清洁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石墨用途广泛且重要,很多科技类产业都离不开石墨。美国最看中的半导体、航空等领域,石墨在其中都是最重要的一环。美国已将石墨列为“关键矿物清单”。

美国本土石墨产能有限,高纯度石墨加工技术落后,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美国消费的石墨中,超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可能通过进一步收紧石墨出口配额或提高技术转让门槛,强化对全球石墨供应链的控制权。

本文源自:金融界

 

关税“海啸”冲击 电池产业链影响如何?

图片来源网络

4月2日,自特朗普关税对等政策出台以来,引发全球关贸海啸。

这一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第三次向全球发动的贸易“战争”,不仅在商品贸易,也在金融、资本乃至技术层面影响全球市场。而这其中,电动汽车产业链便是关键一环。

对于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关贸敌视,不仅是因为其从拜登时期便层层叠加关税壁垒,到特朗普政府,其有意放缓电动化转而拥抱化石能源,进一步压制国内电动化需求。

根据特朗普最新的关税政策,对于轿车、发动机、变速器、锂电池在内的25%关税已经生效。

根据统计,锂电及储能系统“基础关税3.4%+301条款关税(储能电池2026年升至25%+10%叠加关税+34%对等关税”,动力电池短期内关税将达到73.4%,储能电池短期关税将达64.9%;新能源整车方面,整体关税叠加下关税已升至147.5%

高工锂电此前分析,关税政策影响下,将进一步抹平国内电池厂商出口至美国本土的锂电产品的竞争优势。此外,美国对东南亚国家普遍的高额对等关税政策也同样围堵了国内借助第三方国家的转运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关税贸易战也将对锂电上下游的各个环节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税政策如何影响电池产业链?

从国内目前主要产能情况和业务分布来看,美国关税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在电动汽车领域,2024 年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仅 11.6 万辆,在中国汽车总体出口数量中占比 1.81%,其中电动汽车出口量占比更小。且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基本没有在美国销售,因此中国自主汽车受美国加征关税的直接影响较小。

在电池领域,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锂电池 153.15 亿美元(约1100亿人民币),占国内锂电池出口总额的 25%,同比增长 13%,但出口数量下降了约 16%。另外,国内出口至美国市场以储能电池为主,相比于电动汽车增速受限,美国储能市场2025年预计仍有50%的同比增速。

关税叠加下,主要影响电池企业储能业务在美的收益表现。不过短期内,储能市场仍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LG、松下等日韩电池企业磷酸铁锂产线集中投产时间预计在2026年以后,尽管储能电池收益受到影响,短期内日韩电池企业暂时无法替代国内储能产品,关税承担上或由储能企业及美国本土终端企业共同承担。

材料企业环节,据高工锂电了解,国内直接出口至美国的比例较少,主要出口至日韩或直接由国内客户采购制成电芯后出海,根据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国内主要材料企业出口至美国比例多数在3%以内。

不过对于出口至日韩企业锂电材料,由于日韩同样受到美国关税冲击影响,在关税承担上存在一定的协商空间。

美国此轮关税冲击,其实业界也早有预期,从2022年到2024年,国内企业在开拓海外业务布局上,正形成多地的产能布局,不仅包括美国本土制造,同样在欧洲、非洲,乃至中东、南美均有投资建厂的动作。在合作模式上,业内也开展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均已通过技术授权的模式与美国企业开展合作。

后续来看,国内企业在美产能逐渐投建,远景动力、天赐材料、科达利等多家企业产能或在2026-2027年逐步投产,在建产能预计近100GWh

短期内,特别是储能电芯在美收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随着美国本土产能的释放,后续关税影响将逐渐减少。

关税影响下外销转“内卷”?

不过,除了对于电池企业的直接影响,本次关税带来的间接影响或进一步影响国内的产能、价格情况。

过去国内破除内卷的主要路径是技术创新和出海,部分锂电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享受到了海外的高毛利加持,带动整体业绩增长。某种程度上,特朗普政府新的关税政策下,除了引导制造业回流美国,也是对全球制造业的成本筛选,短期内,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抗关税冲击能力更强。

相比之下,部分成本优势不显著,或者与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受关税冲击最为明显。

这也意味着,部分不具备成本优势且以美国业务为主的企业,或面临利润平于甚至低于国内的情况。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分析,国内出口至美国的储能电池接近80GWh,尽管占国内产量的比例较小,不过叠加受到影响并出口至日韩的材料产能,整体锂电产能或更大。

在关税成本的压力下,部分国际业务订单或出现回流,从而抬升国内的产能水平。此前,高工锂电也有分析,尽管经过过去两年产能建设放缓、去库存等行为,但是国内电池企业依旧面临淡旺季产能利用率差距过大,整体产能利用率有待提升的问题,同时在材料领域,整体供过于求导致抬价困难的问题并未改变。如若海外订单回流,也将对国内锂电企业的产能规划、价格报价形成一定的压力。

长期来看,分散建厂和供应链的全球化迫在眉睫,而抵御更多潜在的关税冲击,也需要加快多元本土化市场的开拓进度。

 

来源:高工锂电(微信号:weixin-gg-lb)

石墨烯远红外微晶涂布机发热板:正在引爆电池行业的”热能奇点”

当新能源电池超级工厂里的机械臂昼夜舞动时,一场发生在纳米尺度的热能革命正悄然改变新能源电池制造的核心逻辑。石墨烯远红外微晶涂布机发热板技术的商用化,不仅撕开了传统加热方式的效率天花板,更在原子层面重构了电池制造的底层密码。

从“外焦里嫩”到”内外兼修“

石墨烯远红外微晶涂布机发热板:正在引爆电池行业的"热能奇点"

传统电阻丝加热如同用火把烤面包,表面焦脆内里夹生。而石墨烯远红外辐射波长(8-15μm)恰好与电池浆料中的有机溶剂吸收峰完美共振,如同给分子装上GPS导航。这种”量子共振加热”效应让浆料瞬间达到活化能阈值,实验显示涂布浸润速度提升3倍,孔隙率降低至0.5%以下。某头部电池企业的实测数据更揭示惊人真相:采用该技术后,负极材料克容量提升18%,循环寿命延长400次。

石墨烯远红外微晶涂布机发热板:正在引爆电池行业的"热能奇点"

重构热能维度

石墨烯远红外微晶涂布机发热板:正在引爆电池行业的"热能奇点"

在显微镜下,微晶玻璃基体呈现类蜂巢的三维光子晶体结构。这种经过1200℃以上的淬炼,热导率高达35W/(m·K),是传统氧化铝陶瓷的5倍。其表面蚀刻的纳米级沟槽形成”热毛细管效应”,使温度均匀性达到惊人的±0.5℃。这种精准控温能力让涂布过程如同在恒温实验室进行分子手术,某企业因此将良品率从82%推高至97%,单线年产能激增400MWh。

从实验室到产业森林

这场热能革命引发的连锁反应已远超技术本身。在成本维度,能耗降低35%意味着GWh投资门槛下降2亿元;在性能维度,均匀的热场分布催生出能量密度300Wh/kg的准固态电池;在产业维度,头部厂商开始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纳米级热场分布,将研发周期压缩40%。更深远的是,该技术正在重塑电池制造的”热力学规则”——从经验主导转向量子级精准调控。

站在新能源革命的潮头回望,中烯纳能石墨烯远红外微晶发热板的价值远超出设备升级。它让每个电池细胞都成为精密的能量载体,让每辆新能源车都搭载着未来科技的基因。这种热能维度的突破,或将成为解锁电池性能极限的”金钥匙”,在双碳目标的时代坐标系上,书写着属于中国智造的热能传奇。

石墨烯远红外微晶涂布机发热板:正在引爆电池行业的"热能奇点"

来源:中烯纳能

市场监管总局修订《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 办法》加大检验检测造假处罚力度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修订后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次修订聚焦解决当前检验检测造假成本偏低、从业人员责任虚化等突出问题,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明确检验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等管理人员职责,规范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行为,压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切实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

《办法》坚持宽严相济、法理相融。对未经检测出报告、替检漏检、篡改数据、伪造结果等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罚款上限提高至十万元;对违反强制性标准致使检测报告数据、结果错误的行为,最高可处以五万元罚款,提升了检验检测机构故意违法成本,突出了执法力度。同时,对轻微违法行为,《办法》规定,可以采用说服教育、提醒敦促、约谈纠正等非强制性手段予以处理,体现了执法温度。

市场监管总局将督促、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抓好《办法》贯彻落实,确保新规落地见效;深入开展对《办法》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评估,适时组织对《办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完善,进一步强化从业机构的合规经营义务和主体责任,提升检验检测供给水平和服务成效,推动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

5月1日起施行!《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新修订

2025年3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第101号令,决定废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复议办法》,并对16件部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其中对《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作出的修改如下:

  • (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检验检测机构应当落实主体责任,明确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等管理人员职责,规范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行为。”
  • (二)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五条,其中的“说服教育、提醒纠正等非强制性手段”修改为“说服教育、提醒敦促、约谈纠正等非强制性手段”。
  • (三)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检验检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处罚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规章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对出具不实检验检测报告的检验检测机构处五万元以下罚款,对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检验检测机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01号令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发布《关于被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列入实体清单的声明》

2025年3月27日,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就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Beijing Graphene Institute 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 Beijing Graphene Institute Co., Ltd.(以下统称“BGI”)同时列入实体清单,发表声明,全文如下:

北京时间 2025年3月2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Beijing Graphene Institute 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 Beijing Graphene Institute Co., Ltd.(以下统称“BGI”)同时列入实体清单,对此我们感到震惊和遗憾,强烈要求美国相关部门予以撤回。

作为全球领先的石墨烯科技企业,BGI始终致力于石墨烯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并陆续推出了石墨烯晶圆、石墨烯薄膜、蒙烯玻璃纤维、石墨烯电镜载网等多个明星产品。其中蒙烯玻纤更是 BGI独创的新型复合材料,广泛用于飞行器及风电叶片防除冰、工业红外加热、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等多个领域,为全球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BGI 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已经走在全球前沿,并与世界多家知名高校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了石墨烯技术的全球标准化与产业应用。美国商务部的这一决定违背了开放、合作的国际科技合作原则,不仅阻碍了正常的技术交流,更伤害了全球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环境与秩序。新材料科技持续推动科技革命的发展,BGI将继续秉承初心,坚持“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用硬科技创造未来”的理念,以更加自主和开放的姿态持续推动石墨烯新材料的发展。

我们坚信,科技创新的步伐不会因短暂阻碍而停滞,也真诚希望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同维护全球科技合作的公平环境,携手共创开放创新的美好未来。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5年3月27日

来源: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平整度、平面度、平行度

衡量材料表面平不平的指标有不少,在工程实践中,平整度、平面度、平行度是常见的几何公差指标。
由于名称接近,概念相似,平整度、平面度、平行度,经常出现概念不清、相互混淆的现象。
1.平面度(Flatness)

平面度是指材料表面与理想平面(评定基面)的偏差程度,通常用来描述材料表面的整体平坦性。比如说,一个陶瓷基板的表面是否平,有没有凹凸不平的地方。平面度,可用最大偏差值来表示。

参考GB/T 24630.1-2009,可采用均方根平面度误差(FLTq)来表征平面度指标。FLTq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常用最小二乘法来确定理想平面(评定基面)。

第二步,采集材料表面上所有点与理想平面(评定基面)的垂直距离LFD,如下图所示,a1是某点的正局部平面度偏差值,a2是某点的负局部平面度偏差值。

待测表面与理想平面的垂直距离

第三步,计算均方根平面度误差(FLTq)。FLTq数值越小,说明平面度越好。

上式中,LFD为局部平面度偏差,A为平面度要素的表面积。

在材料测试中,如果表面平面度不佳,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平整度(Smoothness/Flatness)

平整度是指材料表面的平坦程度,通常用来描述材料表面的最大高度差。该术语在工程中常与“平面度”混用,但更侧重微观粗糙度或局部平整特性,而非整体平面形状。

参考GB/T 6621-2009的平整度的测量方法,采用总指示读数(Total indication reading,TIR)和焦平面偏差(Focal plane deviation,FPD)值表征平整度大小。

第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理想平面(参考面或焦平面);

第二步,采集区域内任一点与理想平面(参考面或焦平面)的厚度差值f(x,y);

第三步,计算TIR和FPD值。TIR和FPD数值越小,平面度越佳。

其实,从上述计算过程可以发现,平整度和平面度的表征指标有一定的程度的相似性。还有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业习惯用法,比如,平面度是国际标准中的术语,而平整度可能是更口语化的说法。

3.平行度(Parallelism)

平行度,是指两个平面之间的平行程度。可用材料上下表面之间的最大间隙距离来表征两个平面之间的平行程度。

平行度可用千分表进行测量。将待测平板固定到平台上,竖直移动待测平板或高度尺规(千分表)进行测量,测量的最高测量值与最低测量值之差就是平行度。

千分表法测量平行度示意图(图源:基恩士)

上图中,a为待测陶瓷基板,b为平台,c (ΔH)是最高测量值与最低测量值之差,即为平板的平行度数值。

4.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 [1]。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很小(在1mm以下),它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通常把波距小于1mm尺寸的形貌特征归结为表面粗糙度,1~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波纹度,大于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形貌。

我国国家标准有GB/T 131-2006《表面结构的表示法》,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适用于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和图样标注;GB/T 1031-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评定,也可用于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设计模具等。

零件被测表面和测量工具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都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精度,尤其是在精密测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