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石墨烯产业发展方案,京津冀将联手打造“碳谷”

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石墨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024—2027年)》,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北京石墨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引进和培育5家以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石墨烯及相关产品形成50亿级产业规模;到2027年,引进和培育20家以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家,建成2个特色产业聚集区,石墨烯及相关产品形成100亿级产业规模。“十五五”末,石墨烯及相关产品形成300亿级产业规模。

  文件中还提到,联合河北和天津共同打造“京津冀碳谷”,北京加强石墨烯创新引领,科技赋能京津冀碳材料产业。支持天津重点布局石墨烯复合材料和装备制造,三地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石墨烯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具有超强导热、导电性能,厚度仅有0.335纳米,为世界上已知的最薄的材料之一,强度却是钢铁的百倍。石墨烯的特殊性能使其在各领域应用广泛,在材料学、半导体、生物医学等方面都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石墨烯技术方面持续取得突破。今年年初,中美科研人员联合研制全球首个由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功能性半导体。8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通过使用石墨烯等材料,得到了一种既可以降低功耗又具有“负电阻”功能的晶体管,有望用于设计集成度更高、功能更丰富的集成电路。

  我国石墨烯产业化发展迅速,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明显增长。根据企查查数据,2018年—2023年我国石墨烯相关企业注册量由3992家增至16600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3%。据科技日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石墨烯领域,中国论文发表数量26万篇,占比74.5%,排名第二。

  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问答平台上表示,在石墨烯技术方面有所布局。道明光学表示,公司生产的石墨烯散热膜具有高导热性和良好的柔韧性。德尔未来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厦门烯成石墨烯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石墨烯制备设备以及石墨烯相关产品的应用推广。方大炭素表示,公司石墨烯取暖画已经获得了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证书。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A股中布局石墨烯技术的上市公司共有32家。从行业分布上来看,布局石墨烯技术的上市公司集中在电力设备、基础化工2个行业,分别有9家、8家。

  11月27日,石墨烯概念股普遍上涨,平均涨幅达到2.76%,德尔未来涨停,道氏技术、宝泰隆、东方材料涨幅居前,均在7%以上。

  资金流向上来看,近期石墨烯概念股获得融资资金青睐,11月以来合计净流入23.2亿元,光启技术、天奈科技、道氏技术、永泰能源、广汽集团、翔丰华净流入居前,均在1亿元以上。

格林美:与中国五矿集团等单位合作开展石墨回收再利用与提纯技术研发

金融界11月15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格林美提问:有公开信息显示公司在布局废电池回收石墨的业务,这是目前废电池负极材料回收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公开的技术有物理法,湿法和火法冶金,请问贵司布局的回收石墨业务是走的什么技术路线呢,可否详细说明下这种路线的优势呢?

公司回答表示:公司与中国五矿集团(黑龙江)石墨产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本征方程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拟在石墨回收再利用与提纯技术研发、高性能负极材料研发、应用场景拓展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加速构建从废旧锂电池回收到高纯石墨生产到锂电负极材料的一体化循环利用产业链。另外,控股公司福安青美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本征方程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发石墨烯磷酸(锰)铁锂材料产业化技术与市场化推进的战略合作协议》,从磷酸铁锂电池与废料的回收利用开始,联合开发石墨烯增强型磷酸(锰)铁锂材料产业化技术,以石墨烯技术提升循环再制造的磷酸(锰)铁锂材料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让循环再制造的磷酸(锰)铁锂材料高值化再利用。以上合作都是基于公司在废旧动力电池石墨负极回收方面低成本、高纯度产品的基础上开展的,将目前行业普遍认为回收价值较低的石墨负极实现高值化回收利用。工艺流程主要为物理法与湿法相结合,采用特有的分离和提纯工艺。

 

来源:金融界

高性能石墨烯导热膜受关注

中化新网讯 近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平煤超导热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高性能石墨烯导热膜产品凭借导热性能高、耐弯折次数多等特点,受到行业瞩目。
业内专家表示,该产品导热性能相当于金属材料的4至6倍,还拥有极强的耐弯折性能,耐弯折实验突破50万次,远高于行业内普遍数值40万次。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薄的二维纳米碳材料,导热率、导电率、硬度等性能指标极佳,被称为“黑金”。将石墨烯纳米片薄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石墨烯导热膜,可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和航天等领域。
“相较于人工合成石墨导热膜,石墨烯导热膜导热性能更加优异。”平煤超导热董事长兼总经理曹煜说,“产品厚度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在20至1000微米区间内进行定制,其轻薄、极速热传递、耐摔耐弯折等性能是折叠手机及其他电子类产品最理想的散热材料。”
据了解,目前国内规模化生产石墨烯导热膜的生产企业仅有3家。今年6月,平煤超导热与广东迈捷微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其在电子市场的优势和资源开发市场。曹煜介绍说:“自今年5月产品下线至今,50多家企业已经对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检测、验证,其中部分企业已表达了合作意向。”
来源:中化新网

石墨烯相关专利信息11.15

1.福建省海凝环保科技取得基于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荧光传感器及含芘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相关专利

福建省海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基于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荧光传感器及含芘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3930236 B,申请日期为 2021年10月 。

2.日鸿电缆取得石墨烯复合导体电缆的抗干扰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专利

广东日鸿电缆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石墨烯复合导体电缆的抗干扰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8688557 B,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8 月。

3.壹金新能源取得一种石墨烯掺杂硅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北京壹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掺杂硅碳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8763211 B,申请日期为2024年9月。

4.苏州欧希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取得石墨烯发热膜的覆膜装置专利,提高效率

苏州欧希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发热膜的覆膜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221951552 U,申请日期为 2024年3月。

5.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取得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相关专利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电子元器件”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5519840 B,申请日期为2022年9月。

6.常州贺斯特科技取得一种改性球形氧化铝/褶皱结构石墨烯/聚硅氧烷复合导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常州贺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改性球形氧化铝/褶皱结构石墨烯/聚硅氧烷复合导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8126525 B,申请日期为2024年3月。

7.江苏江山红化纤取得多功能石墨烯聚酰胺细旦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江苏江山红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改性聚酰胺 6 长丝的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5976679 B,申请日期为 2022 年 12 月。

8.宁波兴标人居科技申请全自动石墨烯电热膜处理设备专利,加速石墨烯电热膜干燥提高生产效率

宁波兴标人居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全自动石墨烯电热膜处理设备”的专利,公开号CN 118904658 A,申请日期为2024年10月。

9.常州第六元素申请一种石墨烯粉体的制备方法专利,实现石墨烯粉体的宏量制备

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粉体的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 118908194 A,申请日期为2024年8月。

10.湖南步升取暖取得一种石墨烯复合碳基高温膜的制备工艺专利

湖南步升取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复合碳基高温膜的制备工艺”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9495992 B,申请日期为2018年11月。

11.浙江卫星申请石墨烯高吸收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提升石墨烯高吸收性树脂的循环利用寿命

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高吸收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 118909210 A,申请日期为2024年7月。

12.昆山品岱电子申请高导热石墨烯漆及其制备工艺专利,大幅提高电子元件散热模组的高导热性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高导热石墨烯漆及其制备工艺”的专利,公开号CN 118909467 A,申请日期为2024年8月。

13.宁波金田铜业申请石墨烯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的专利,公开号 CN 118910464 A,申请日期为2024年10月。

14.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产业发展申请 CVD 方法和系统专利,大幅改善产品表面均匀性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CVD 方法和系统”的专利,公开号 CN 118910593 A,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7 月。

15.山东正泰电缆取得石墨烯高压电缆专利,提升整体安全性能

山东正泰电缆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高压电缆”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21977649 U,申请日期为2023年12月。

16.南通强生光电申请石墨烯电池电解质制备专利,提高混合效率

南通强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电池的电解质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 CN 118925567 A,申请日期为2024年10月。

17.贵州梅岭电源申请一种高倍率石墨烯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提高材料的导电率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高倍率石墨烯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 118929642 A,申请日期为2024年9月。

18.青岛兴华石墨取得化学气相沉积生产石墨烯异质结的装置专利,避免因装置局限性影响石墨烯异质结生产质量

青岛兴华石墨制品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化学气相沉积生产石墨烯异质结的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21988659 U,申请日期为2023年12月。

 

成本节省约50%,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材料示范应用

近日,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材料用于焦炉煤气脱硫塔内壁防腐维修工程顺利结束,并成功通过质量验收。这一工程是在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孵化公司宁波云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涂新材”)指导下,由施工方和内蒙古某焦化公司共同完成。

石墨烯创新中心

脱硫塔内的防腐蚀工程关系到安全生产,是焦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事项。
由于焦炉煤气湿法脱硫工艺过程中腐蚀源复杂,脱硫塔大多数采用碳钢材质+内防腐设计,运行年限较长时,内防腐层出现脱落,工艺环境腐蚀导致设备器壁逐渐变薄,容易出现泄漏问题。

石墨烯创新中心

传统的防腐维修方案是采用玻璃鳞片材料。该材料属于厚浆型重防腐材料(施工厚度3mm左右),施工前处理要求高、施工危险性(材料易燃)、施工气味大、施工难度高,且维修后塔内涂层易成片脱落,造成塔内填料堵塞,影响企业连续生产。
针对焦炉煤气采用湿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塔腐蚀环境及维修项目现状,云涂新材开发石墨烯改性工业重防腐材料用于内蒙古某焦化公司焦炉煤气脱硫塔内壁防腐维修。
石墨烯改性工业重防腐材料具有抗渗透性、高稳定性、强附着力、耐高低温、耐强酸碱盐溶液、耐磨损等以下优异性能,兼具生产工艺绿色环保和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石墨烯创新中心

“在施工过程中,该涂料对施工表面处理容忍度好,可轻微带潮带锈施工,一次成膜厚度可达200um以上,喷涂3遍即可达本工程设计厚度500um,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为企业复产增产节约了时间成本。”焦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焦炉煤气采用湿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塔腐蚀环境下,传统重防腐材料维修周期普遍在2年左右,此防腐维修项目质保6年。以6年为一个维修周期,直接防腐维修工程费用可节约52%,减少两次开塔检修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停工损失。

石墨烯创新中心

石墨烯改性工业重防腐材料在焦化行业的应用推广,不仅有助于优化腐蚀控制工艺流程,减少因腐蚀导致的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还能促进整个工业重防腐行业向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

背景知识多一点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焦化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我国约有280家冶金焦焦化企业,总产能高达5.59亿吨。如焦化行业焦炉煤气脱硫系统应用石墨烯前沿防腐材料替代传统防腐材料,可使整个行业的防腐工程费用支出预计减少约50%。

通过石墨烯改性工业重防腐材料的推广应用推动国内焦化行业优化腐蚀控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云涂新材致力于为我国工业重防腐行业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官网

三明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双招双引”专家三明行既手拉手对接活动在永安举行

10月31日~11月1日,三明市委人才办、三明工信局、永安市人民政府主办,三明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双招双引”专家三明行既手拉手对接活动在永安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了贝特瑞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子坤、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玉婴、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杨成浩、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首席专家陈登龙、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建新、福建省邵武市跃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靖宇、上海清丞新材料孵化器总经理赖奕坚等专家出席活动。活动中,三明市政协副主席、三明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链一级链长蒋先东为七位专家颁发了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链智库专家聘书,希望他们发挥智囊团作用,为三明的石墨和石墨烯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贝特瑞公司专家作题为“石墨材料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应用现状”的主题演讲,分析了新能源行业现状,研判石墨负极材料未来发展方向;市工信局推介三明市石墨和石墨烯特色产业链,重点介绍了产业基础、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目标;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发布了新型碳材料功能化及应用需求,拟与我市有关企业开展3项成果产业化合作。

 

此次活动涵盖三明三元区、大田县、永安市等地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30家企业代表出席活动,在座谈交流环节,7位受聘专家与我市重点企业代表面对面,围绕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技术难题攻关、降本增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在“手拉手”对接活动中,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区管委会介绍了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有关政策和产业链概况,并作项目推介。翔丰华、福炭、智泰三家园区企业分别作企业产品、技术推介和需求发布。三明市工信局和三明学院、机科院、永清院等有关产学研单位分别作了优惠政策宣贯、业务推介和产品推介,进一步拓展了平台的“朋友圈”,为石墨和石墨烯企业与本地高校、科创平台、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互动构建了良好的开端。

在供需对接项目签约仪式上,康碳复合材料、鼎丰碳素等8家重点企业,相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达成供应链采购金额2.1亿元、技术合作3项;三明学院、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管委会就检测平台共享、实习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等达成初步协议。此外,还邀请辖区外5家产业链关联企业来明考察对接,对接1.5亿元的供应链合作。

“双招双引”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此次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双招双引”专家三明行活动,旨在搭建起政府与专家、企业、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促进各方深入交流与合作,以人才为保障,推动石墨和石墨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发布“BGI inside”品牌

10月25日,北京石墨烯论坛(BGF2024)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隆重开幕。BGI公司副总裁陆伟俊在开幕式上做了“BGI inside”品牌发布,赋能百业,以新创新,旨在促进高品质石墨烯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复合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推动石墨烯产业实现增速发展。

9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石墨烯论坛在京开幕

10月25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石墨烯论坛(BGF2024)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隆重开幕。此次论坛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主办,论坛吸引了国内外多领域的800多位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共话石墨烯产业发展大计。

众星云集,共襄行业盛宴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北京市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季小兵、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张宇航,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晓伟、河南省航空港区副主任张红军,黑龙江鸡西市副市长李春宇等领导出席会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英国剑桥大学Andrea Ferrari教授、德累斯顿工业大学Gianaurelio Cuniberti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南京大学郭子建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锦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朱坤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院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王连洲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华等专家学者;霍英东基金董事、国际碳材料联盟共同主席霍震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强,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谭平恒,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明耀、许昌学院院长郑直等单位领导,以及来自近百所科研院所和企业相关单位的代表参加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院士担任大会主席。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锦,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晓伟代表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孙运锋为论坛致辞。

许心超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运行6年来,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北京市将持续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北京石墨烯论坛是石墨烯领域的年度盛会,更是科技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论坛促进各方围绕石墨烯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问题群策群力,加快石墨烯科学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程。

张锦副校长在致辞中以BGI发展建设过程亲历者身份,从科技创新文化引领、体制机制推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对BGI发展予以肯定。张锦表示,BGI是北大异地科研机构建设的探索者之一,其发展历程诠释了北大基础研究与新工科建设相辅相成的丰富内涵,是北大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范例,北大将继续全力以赴支持BGI发展,不断加强政策保障,更好发挥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作用。

王晓伟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提到,石墨烯产业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由BGI、河南省科学院、郑州航空港区牵头,多家单位参与,正在筹建中原石墨烯实验室和中原烯碳有限公司。按照一体两翼、一对一孵化的模式,构建科技+产业+基金三位一体的创新产业链,致力培育石墨烯领军企业,营造石墨烯产业集群发展生态。

年度工作汇报再现BGI发展历程

开幕式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院士以“开疆拓土,勇闯未来”为题做了BGI年度工作报告。他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布局,从市场拓展到项目合作等方面,全面回顾了BGI过去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刘忠范表示,“立足北京、布局全国是BGI的发展目标,今年相继启动了京区装备制造和生产示范基地和河南基地建设。近年来,BGI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创新模式,多款石墨烯材料产品逐步规模化走向市场,独创的超级蒙烯材料应用落地取得新突破。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申请顺利推进,彰显了对BGI发展的认可与肯定。”

BGIinside品牌发布助力石墨烯应用

高品质材料是全球石墨烯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BGI公司副总裁陆伟俊在开幕式上做了“BGI inside”品牌发布,赋能百业,以新创新,旨在促进高品质石墨烯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复合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推动石墨烯产业实现增速发展。公司会同第六元素、爱家科技、高烯科技等9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石墨烯产业共创联盟,旨在为共同推进石墨烯材料研究、产业化发展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签约、揭牌促产业共赢

论坛期间,BGI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和水木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BGI-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联合创新实验室、BGI-中北大学石墨烯传感材料与器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BGI-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启动,从区域产业发展、材料应用拓展等方面全面布局。

 

MDPI学术委员会专家聘任仪式、国际碳材料联盟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任仪式、石墨烯产业数据平台发布成为开幕式独特的亮点。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Andrea Ferrari教授、Gianaurelio Cuniberti教授、郭万林院士、朱美芳院士等嘉宾分别做大会报告,论坛同期设有石墨烯前沿、石墨烯产业发展、纳米化学、新能源、青年科学家、石墨烯传感等多个分论坛,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石墨烯前沿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近30家企业携产品现场展示,140多份墙报,吸引了众多参会者驻足交流探讨。

论坛为期3天,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州大学能源学院、中北大学协办;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了HORIBA中国、北京华尔达科贸有限公司、MDPI、中科悦达(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北京先进材料产业促进会、中关村国际会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掌联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

北京石墨烯论坛作为国际高端石墨烯学术与产业交流平台,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旨在吸引石墨烯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政府机构、投资机构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石墨烯的无限可能,为推动石墨烯产业的持续繁荣与升级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近期石墨烯相关专利信息

1.广州三孚取得一种铝合金-无机钛瓷-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广州三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铝合金-无机钛瓷-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6145135 B,申请日期为2022年12月。

2.柳晶科技取得石墨烯增强酚醛树脂及其制备的覆膜砂专利

柳晶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增强酚醛树脂及其制备的覆膜砂”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7801464 B,申请日期为 2023年12月。

3.泰安市三恒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种托辊用耐磨石墨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和制备方法专利

泰安市三恒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托辊用耐磨石墨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和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7534892 B,申请日期为 2023 年 11 月。

4.深圳金迈克取得一种耐摩擦石墨烯薄膜的制备方法专利

深圳金迈克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耐摩擦石墨烯薄膜的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7801335 B,申请日期为2024年1月。

5.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取得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的一体化装置及方法专利

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的一体化装置及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6395680 B,申请日期为2023年4月。

6.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一种石墨烯量子点的胺基化修饰方法及其产品专利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量子点的胺基化修饰方法及其产品”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5849358 B,申请日期为2022年12月。

7.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一种以非均相催化剂制备石墨烯量子点的方法专利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以非均相催化剂制备石墨烯量子点的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5924896 B,申请日期为2022年12月。

8.贝特瑞取得一种超高导热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超高导热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8650939 B ,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8 月。

9.广西振鑫高科取得一种石墨烯板材边料回收装置专利

广西振鑫高科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板材边料回收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7207483 B,申请日期为2023年10月。

10.南通第六元素申请石墨烯溶液混合装置专利

南通第六元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石墨烯溶液混合装置”的专利,公开号 CN 118788225 A,申请日期为2024年9月。

11.辽宁基伊能源科技取得一种基于石墨烯改性碳酸钙脱硝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

辽宁基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基于石墨烯改性碳酸钙脱硝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113828130 B,申请日期为2021年10月。

12.深圳稀导技术取得一种3D智能设备用石墨烯加热原件专利

深圳稀导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3D智能设备用石墨烯加热原件”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21829117 U,申请日期为2023年11月。

13.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取得一项加热器专利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加热器”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221829107 U,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2 月。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两部门部署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

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消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以下简称《建设指南》),聚焦短板材料突破和前沿材料创新的关键共性技术,以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能力为目标,支持引导地方开展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破解我国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统筹布局不够、建设质量不高、服务支撑不足等问题,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平台。
《建设指南》制定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基础、服务产业,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协同联动、开放共享”原则,主要明确三方面内容:
任务目标方面。提出完善提升平台基础条件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将实验室阶段科技成果转化为具备产业化的成熟工艺包和成套装备。到2027年,力争建成300个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择优培育20个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打造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服务的中试平台体系。
重点领域方面。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需求,着眼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关键短板材料、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材料,聚焦“触类旁通”效应明显、行业进步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以专栏形式提出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前沿材料5大领域布局重点方向。
实施路径方面。采取“三步走”方式,引导激励地方探索采用灵活多样建设运营模式,开展中试平台建设提升。一是积极培育。引导地方和企业积极培育建设一批对外提供服务的中试平台。二是择优支持。利用相关政策渠道,择优支持若干基础较好的平台建设。三是推广应用。组织总结评估,凝练平台建设实践经验,加大宣传推广。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推动《建设指南》落实落地,扎实做好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培育、择优遴选、总结评估等工作,为加速新材料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