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墨烯的典型拉曼光谱图

2. 石墨烯拉曼光谱与层数的关系



4. 石墨烯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5. 拉曼光谱激光器波长的选择
6. 常见问题
2. 制备样品要求
2. 制备样品要求
拉曼光谱,广泛应用于环境、安检、检验检疫、地质、物理及化学等领域的分析技术
激光波长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拉曼峰的位置与分子的化学结构有关,与激发波长无关。从理论上讲,您可以使用任何激光波长来测试样品。但是不同的激光波长激发样品,拉曼信号强度和噪声会有很大的差别,不合适的激光器会得到很差信噪比,甚至得不到目标物质的拉曼信号。因此,在进行拉曼光谱测试前要选择符合测试需求的激光。
在市面上,532nm、785nm和1064nm这三种波长仍是主流选择。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三种波长的重要性能进行详细对比。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激发效率这一关键差异。
拉曼散射效率与激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λ4。
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拉曼散射效率与激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当激光波长增加时,所需的测量时间也会相应增加。具体来说,532nm波长的激光产生的拉曼强度是785nm波长的4.7倍,而与1064nm波长的相比,更是高达16倍。因此,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了获得相同质量的光谱数据,使用较长波长的激光需要更多的测量时间。
532nm激发波长以其出色的灵敏度著称,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到有效图谱,因而常被用于碳纳米管的分析。同时,它也适用于金属氧化物、矿物以及无机材料的检测。值得一提的是,532nm波长的仪器能够覆盖从65cm-1到4000cm-1的广泛光谱范围,这一特性使得它特别适合于检测那些位于较高拉曼位移区域的目标物,例如在2800cm-1至3700cm-1范围内出现的-NH和-OH官能团。
785nm激发波长因其广泛的适用性和低荧光干扰而备受推崇。这种波长能对90%以上的拉曼活性材料产生有效响应,且单次扫描采集时间短,非常适合各种样品和拉曼信号强度的检测需求。在三个标准波长中,785nm凭借其出色的荧光效应与光谱分辨率的平衡,成为了科研和工业领域的首选。当用于扫描海洛因碱光谱时,785nm激发光因其高分辨率而能揭示更多细节,尽管荧光效应导致基线倾斜,但整体而言,它仍是最受欢迎的激发波长之一。
在多数情况下,选用1064nm激发波长能有效降低荧光效应的影响。以纤维素测量为例,采用785nm和1064nm波长能获取优质光谱,尤其以1064nm的荧光效应最为微弱。相比之下,若使用532nm波长进行测量,由于荧光效应过于显著,将无法对纤维素进行有效测量。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多数情况下,选择1064nm激发波长能够显著降低荧光效应的影响。以纤维素测量为例,通过比较785nm和1064nm波长的测量结果,我们发现1064nm波长下的荧光效应相对较弱,从而能够获取优质的光谱数据。相较之下,若采用532nm波长进行测量,则会因为荧光效应过于明显而无法对纤维素进行准确测量。
◆ 532nm激光
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更深入地轰击样品结构,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荧光,这一特性使其特别适用于对无机材料的测量。
◆ 785nm激光
在保持出色性能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荧光强度,实现了经济性与激发效率的平衡,成为测量大多数化学品时的理想选择。
◆ 1064nm激光
虽然其荧光效应相对较弱,但需要较长的采集时间才能达到足够的信号水平进行分析。这使得它特别适合于测量彩色和深色材料,例如天然产物、染料、油以及彩色聚合物等。
下图总结了拉曼光谱激光波长选择策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并没有一个万能波长的激光器适合所有的材料测试。不同的样品或材料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发波长。这是因为要在尽可能增强拉曼信号的同时,尽量减少荧光信号干扰。荧光是拉曼光谱技术中的一大难题,它的谱峰宽而强,可能会掩盖拉曼信号。组合使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拉曼激发波长,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荧光信号干扰,获得最佳的拉曼信号。
此外,不同的激发波长对材料中的分子振动也会有不同的强度响应。使用单一的激光器,可能会错过更适合其波长的特定振动模式,导致获得的信息不够深入。此外,为了获得良好的信号,有时需要更高的激光功率,当然这也存在烧坏样品的风险。组合使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能够优化各个波长的功率,并尽可能降低样品损坏的风险。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光学特性及分析技术,拉曼散射效应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爵士发现后,至今的研究历程已近百年。拉曼散射效应是通过激发样品中的分子振动来提供化学信息。在拉曼散射过程中,激光与样品相互作用,使得样品中的分子发生振动并散射出去的光子与入射激光的频率相差,这个差值就对应了分子的振动信息。
近年来,随着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拉曼散射在表面化学、生物化学、纳米材料和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基于拉曼散射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如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共振增强拉曼散射、针尖增强拉曼散射(TERS)等,这些技术在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墨烯的表面增强拉曼表征
当一些分子吸附在特定的物质(如金和银)的表面时,分子的拉曼光谱信号强度会出现明显地增幅,我们把这种拉曼散射增强的现象称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简称SERS)效应。SERS技术克服了传统拉曼信号微弱的缺点,可以使拉曼强度增大几个数量级。当然想要得到很强的增强信号首先需要得到很好的基底。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二维超薄碳材料,易于吸附分子,可以说是天然的衬底。当某些分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时,分子的拉曼信号会得到明显地增强。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6,7,8],试验结果显示石墨烯不仅可以增强分子拉曼光谱信号,还可以有效地淬灭荧光分子的荧光背低,为分析检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把这种拉曼增强效应称为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效应(GERS)。研究发现,单层石墨烯增强因子最大,可达17倍,随着层数的增多,增强因子逐渐降低。图揭示了单层石墨烯、金属银和罗丹明的协同增强SERS的稳定性。图5d为单层石墨烯在Ag基底上经过连续激光辐照(每次间隔8min)后的拉曼光谱图。
此外,针尖增强拉曼散射(TERS)的发展把SER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分析结合了起来。目标是真正实现拉曼分析的纳米尺寸空间分辨率。通过将AFM的针尖包覆活性金属或金属纳米粒子使其具有SERS活性,SERS增强效应将可能只发生在针尖附近很小的范围内,一般针尖都小于100nm,从而使其空间分辨率也小于100nm。目前TERS测量石墨烯已经获得了成功 ,但是不是所有样品都能得到很好的结果。这是由于TERS所取样品的分子数目相应地减少了几个数量级,虽然SERS的拉曼强度有所增强,但并不是所有样品最终的TERS强度能超过常规的拉曼信号。
日本科学和分析仪器生产商 Horiba 的一份新报告探讨了使用尖端增强拉曼光谱 (TERS) 对石墨烯进行表征的问题,并重点介绍了对这种革命性二维材料进行纳米级分析的最新进展。
尽管石墨烯具有卓越的导电性,但其集成方面的挑战减缓了某些应用的进展。不过,随着半导体二维材料的发展及其与石墨烯的潜在结合,研究人员现在正在重新审视石墨烯在下一代纳米电子学中的作用。此外,氧化石墨烯最初被认为是大规模生产石墨烯的中间体,但因其功能化和用作非导电层的多功能性而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拉曼光谱一直是表征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其他碳相的首选方法,因为它具有非破坏性,能够深入了解缺陷、无序、边缘结构、晶界、掺杂、应变和热导率。然而,传统的衍射极限拉曼显微镜缺乏研究纳米级石墨烯结构所需的超高空间分辨率。
TERS 是一种将原子力显微镜 (AFM) 或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与拉曼光谱相结合的先进技术,它通过放大探针尖端下纳米级区域的信号,克服了这一限制。这使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分析石墨烯基纳米物体。侧发光 TERS 分析等最新进展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石墨烯在功能电子器件实际操作条件下的行为的能力。
报告强调了 TERS 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及其推动纳米电子学和材料科学取得新突破的潜力。随着人们对二维材料的兴趣不断增加,TERS 将成为表征和优化石墨烯技术的重要工具。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5年1月20日
序号 | 推荐单位 | 单位名称 | 类型 |
1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2 |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信息服务类 |
3 |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试验检测类 |
4 |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5 |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6 |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中认英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7 |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 | 试验检测类 |
8 |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9 |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安徽绿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10 |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 | 试验检测类 |
11 |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服务类 |
12 |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试验检测类 |
13 |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 试验检测类 |
14 |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重庆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15 |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 试验检测类 |
16 |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广电计量检测(成都)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17 |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18 |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成都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19 |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20 |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21 |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信息服务类 |
22 |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斯坦德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23 |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宁波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24 |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试验检测类 |
25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 试验检测类 |
26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 试验检测类 |
27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第五九研究所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28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 试验检测类 |
29 |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 | 试验检测类 |
30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31 |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中电信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32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机特种设备检验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33 |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创新成果产业化类 |
34 |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35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信息服务类 |
36 |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37 |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数图健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服务类 |
38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类 |
永清石墨烯研究院恭祝大家:
蛇年福启
幸福安康
生意兴隆
万事顺意
效果: 分析多孔材料比表面积,孔型,孔径,孔分布等,催化、粉体制备等领域常用仪器。
原理:气体吸附法是依据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在一定压力下,被测样品(吸附剂)表面在超低温下对气体分子(吸附质)的可逆物理吸附作用,并对应一定压力存在确定的平衡吸附量。通过测定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等效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应用领域: 比表面测试仪广泛应用于石墨、电池、稀土、陶瓷、氧化铝、化工等行业及高校粉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分析、监测环节。
注意事项: 由于实际样品外表面的不规则性,该方法测定的是吸附质分子所能到达的颗粒外表面和内部通孔总表面积之和。
N2吸附脱附等温线(BET)分析和孔径分析
N2吸附平衡等温线是以恒温条件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为纵坐标,以压力为横坐标的曲线。通常用相对压力P/P0表示压力;P为气体的真实压力P0为气体在测量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吸附平衡等温线分为吸附和脱附两部分。平衡等温线的形状与材料的孔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惯用的是IUPAC的吸附等温线6种分类,类型I表示在微孔吸附剂上的吸附情况;类型II表示在大孔吸附剂上的吸附情况,此处吸附质与吸附剂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类型III表示为在大孔吸附剂上的吸附情况,但此处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存在较弱的相互作用,吸附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对吸附等温线有较大影响;类型W是有毛细凝结的单层吸附情况;类型V是有毛细凝结的多层吸附情况;类型VI是表面均匀非多孔吸附剂上的多层吸附情况。毛细凝结现象,又称吸附的滞留回环,亦称作吸附的滞后现象。吸附等温曲线与脱附等温曲线的互不重合构成了滞留回环。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介孔结构的吸附剂当中。
吸附等温曲线分类图(IUPAC )
IUPAC将吸附等温线滞留回环的现象分为4种情况。
第一种H1情况,滞留回环比较窄,吸附与脱附曲线几乎是竖直方向且近乎平行。这种情况多出现在通过成团或压缩方式形成的多孔材料中,这种材料有着较窄的孔径分布;
第二种H2情况,滞留回环比较宽大,脱附曲线远比吸附曲线陡。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具有较多样的孔型和较宽的孔径分布的多孔材料当中;
第三种H3情况,滞留回环的吸附分支曲线在较高相对压力作用下也不表现极限吸附量,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单调递增,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具有狭长裂口型孔状结构的片状材料当中;第四种H4情况,滞留回环也比较狭窄,吸附脱附曲线也近乎平行,但与H1不同的是两分支曲线几乎是水平的。
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测试是电池的最基本性能测试,通过充放电曲线我们能够看出电池的许多特性。
1大致的欧姆内阻
通过起始充电电压与充电前电压以及放电初始电压与放电前电压的差值以及充放电电流可以简要评估电池欧姆内阻。与电池的充放电电流有关,并且与电池储存时间有关,电池储存时间长,电极表面发生钝化,初始充放电电压会发生突升或突降的值比较大,需要数次小电流充放电活化。
2电池的充放电能量
通常充放电检测的同时会累积计算电池的充放电能量。单纯从充电能量或放电能量看不出电芯性能的好快。两者结合,可以进行有效比较和应用:
(1)计算电池充放电能量效率:能量效率越高,应用过程中带来的能量损失越小,可以直接给用户带来经济效益。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经过一次充放电循环,电芯又恢复到初始状态,当中充电和放电之间发生的能量损失都会转化成其它能量,最直接的就是热量,二者差别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大。可以给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带来参考。
(3)结合电池SOC~静置电压曲线,可以通过积分法或拟合法分别计算出充电或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3电池的充放电容量
可以直接评判电池的容量大小。也可以通过充放电容量计算电池的库伦效率,库伦效率反应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副反应。锂离子电池的库伦效率达到100%。
4 SOC的判断与校准
根据充放电压、温度等情况,与基本对应基本曲线或表格对比,可以判断SOC值,或者对电池SOC进行修正。需要用稳定充电或放电阶段的电压来进行比较。
5计算电池的平均充电电压与平均放电电压
根据充放电容量与电流,计算电池充电或放电的平均电压,可直接对比评价电池的性能。平均充电电压越低、平均放电电压越高,二者的差别越小,电芯性能越好。
6充电恒流比
相对来说,同样条件下电池充电恒流比越大,电池的性能表现越好。充电恒流比和选择的充电电流、恒压值有关。根据不同电流下的充电恒流比,可以判断电池适宜的充电电流范围。
7充电截止电压和充电恒压值的判定
根据电池的充电曲线,可以确定电芯充电的恒压数值。持续恒流充电情况下,恒压值设定在略低于充电电压突变点的位置,要高于充电平台电压。对于单体电池来说,可控性好,可以选择较高的截止电压与恒压值。电池组由于电池一致性的差异,选定的恒压值要略低于电芯充电的恒压值。许多电池组进行检测时容量不足,充电进入不了恒压阶段,选择的恒压值较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8充电保护电压
通常BMS对于充电电压有2-3次报警值设定,根据电压检测、判断以及器件动作时间等的响应时间总和,按照充电电压至各级报警电压的可持续时间(要考虑最不利情况,如较低温度充电),确定各级报警电压以及保护电压。
9放电截止电压
充电或放电过程电压发生突变,表明电池内部发生了其它化学反应或活性物质基本完全变为充电态或放电态。放电截止电压同样选择在突变点以下合理位置。正常情况下根据达到危险电压值钱,考虑检测判断响应时间,确定放电截止电压。另一个要根据实际应用的电压范围确定放电截止电压,尤其对于低温应用更重要,许多电芯标称的低温放电容量相对较高,但低温情况下放电截止电压一般设定的较低,实际应用可能远高于此电压,许多容量并不可用。
10判定电池适宜的充放电电流范围功率性能
以不同电流进行充放电,根据充放电曲线,可以较好判断电池的充放电电流范围、功率性能等。以不同电流充电或放电,可以观察电压曲线间的电压差,在较小的电流范围内,电流变化不会引起充电电压或放电电压曲线有明显变化,超过一定电流,随着电流加大,电压曲线之间的差别会逐渐加大,超出成比例增加的范围,如1C到2C放电曲线电压差别50mV,2C~3C之间差别50mV,3C~4C之间差别达到了100mV,则可能不适宜4C放电,温升过快。充电也一样,可以结合充电恒流比确定适宜的充电电流范围,针对不同温度下、不同荷电量下的充电曲线,可以确定不同温度、SOC状态下适宜的充电制度。
11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不同的电化学反应有一定的电压范围,若充电或放电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分界特点,如两个充电或放电平台、两端特征明显不同的曲线(排除电流、温度等变化因素),表明电池内发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对电池性能分析、材料分析等有一定意义。
12循环寿命评估
对比新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变化情况,可以评判电池的衰减情况,预估电池的剩余寿命等。需要对比一些特性参数如充放电容量、平均电压、充电恒流比等。
13温度的影响
电池充放电结合温度测量,可以评判电池的温度性能、温度的影响等。
14关键电压点的关注
电池充放电曲线上有许多关键电压点,如开路电压、充电曲线斜率发生突变的电、放电曲线斜率发生的突变点,都可以作为电池管理中的一些关键参数来控制、判断。
15确定适宜的使用电压范围(或SOC范围)
根据充放电曲线电压变化,可以确定可用的SOC范围。
16其它
根据放电能量,以及电芯或电池组的重量和尺寸,可以计算电池和电池组的重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
根据充电过程中电池或电池组的温度变化,可以确定电池组的适宜充电倍率等。
来源:储能及动力电池集成系统
湿法测试:100元/样
干法测试:150元/样
拉伸、压缩、三点弯曲、抗折(常规常温样品,不含制样):60元/样
热失重分析(室温-1000℃):150元/小时(不接含锡、锌、铝,盐和重金属氧化物等样品)
热焓(室温-400℃):150元/小时熔点
(室温-400℃):150元/小时
(不接含锡、锌、铝,盐和重金属氧化物等样品)
比表面积:100元/样(脱气温度300℃以内)
互动期限:2024.12.12~2024.12.31
点击《双十二年终检测大狂欢!》了解详情